麥芽為消食之品,性平味甘,可行氣消食、健脾開(kāi)胃、退乳消脹。筆者臨床應用麥芽,煎服多樣化,組方配伍靈活,療效顯著(zhù)。
清泄肝膽 利濕退黃
麥芽不僅可以疏肝,又有較好的清泄肝膽、利濕退黃的作用,是治療急慢性肝膽疾病的良藥,如甲型肝炎或乙型肝炎、陽(yáng)黃或陰黃等,臨床多表現為肝郁挾濕或肝郁濕熱相雜(濕被熱蒸、熱被濕裹、濕熱交織、氣機郁阻)。
麥芽可健脾護胃。脾主濕,胃主燥,脾得麥芽而水濕得運,胃得麥芽而濕濁得化。對于肝膽郁滯、濕熱交阻而無(wú)黃疸者,筆者采用二三十克生麥芽,并加上女貞子、旱蓮草、板藍根、北柴胡、炒枳殼、赤芍藥、白芍藥、生白術(shù)、生甘草、白花蛇舌草等藥物同煎,飯前同服。每天兩三次,10天為1個(gè)療程。對于膽汁外溢之陽(yáng)黃、陰黃者,取生麥芽三五十克,配伍茵陳、梔子、黃芩、虎杖、蒲公英、土茯苓、車(chē)前子、赤芍藥、丹參、薏苡仁等利濕退黃的藥物,效果顯著(zhù)。對于肝膽濕熱者,麥芽并非苦寒而清泄肝膽濕熱,而是味甘入脾,健脾而化濕,性平淡滲,使熱邪從下利出。對于無(wú)濕邪的肝膽病患者,麥芽可直接發(fā)揮疏肝利膽的作用。
病例一:患者,男,23歲,2014年12月26日初診?;颊咦允鋈砥つw發(fā)黃,伴發(fā)熱1周。此外,患者鞏膜黃染,發(fā)熱,尿赤,大便溏,身痛,疲乏,納呆,脘痞,惡心,口苦口干,舌紅,苔白黃而膩,脈弦滑數。
辨證:黃疸濕熱并重。
治則:清熱利濕解毒。
方藥:金錢(qián)草20克,茵陳20克,土茯苓15克,茯苓10克,虎杖10克,柴胡10克,生麥芽50克,白花蛇舌草15克,白茅根12克,丹參15克,甘草5克。水煎400毫升,分2次口服。每天1劑。
二診:患者按上方服藥20劑后,除了微感疲乏外,其他癥狀基本消失。筆者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,易土茯苓、金錢(qián)草為郁金10克,加旱蓮草15克、赤芍藥15克、黃芪30克,將生麥芽減至25克。
三診:患者繼續服藥10劑,諸癥消失。復查結果顯示,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。
麥芽炒制 醒脾健胃
脾主運化,胃主收納,其性宜燥,而麥芽炒后氣香味濃,其性甘、燥,脾胃之性與炒麥芽之性相同,其同氣相求。麥芽炒后有激發(fā)、活躍脾胃的功能。臨床應用炒麥芽,既可消食,又可醒脾健脾益胃,具有消補兼備的功效。大凡或因飲食過(guò)量,或脾胃虛弱而運化無(wú)力,或濕困中土而水谷難行,或年老脾胃運化衰退所致的食后脘腹脹滿(mǎn)、食少納呆、噯腐吞酸、口臭、大便臭穢、泄瀉等,效果較為顯著(zhù)。對于食后昏困、四肢繁重的脾胃氣虛、中土不運、清陽(yáng)不升者,多施以六君子湯,均必加方藥:炒麥芽二三十克,補脾又消導胃腸之積滯;對于肉食積滯者,常遣炒麥芽三四十克,配以炒山楂二三十克,檳榔10~15克,雞內金15~20克,共同使用可消食化積。
病例二:患者,女,28歲,2013年12月10日初診?;颊咦允霭肽昵耙蝻嬍巢粷崒е录毙愿篂a,自行服藥后好轉,但自覺(jué)病后納少、食后飽悶、大便溏薄。2個(gè)月來(lái),患者上述癥狀較以前明顯加重,甚至飯未吃完就昏昏欲睡,食后脘腹脹滿(mǎn)、噯腐?;颊弑沅?,每天三四次,面黃肌瘦,語(yǔ)聲低微,畏寒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辨證:脾陽(yáng)虛證。
治則:溫運脾胃,輔以消食、理氣。
方藥:黨參20克,炒白術(shù)、煨木香、茯苓各15克,炮姜、炙甘草、砂仁(后下)各6克,山藥、炒麥芽、神曲、山楂各30克,吳茱萸、益智仁、陳皮各10克。水煎300毫升,分2次溫服。
二診:患者服藥12劑后,飯后昏困癥狀較以前明顯好轉,畏寒明顯減輕,大便趨于成形。筆者按照原方去吳茱萸、益智仁。
三診:患者繼續服藥7劑后,諸癥痊愈。筆者囑咐患者注意飲食調護。1個(gè)月后,筆者隨訪(fǎng)得知,患者面色紅潤,飯量大增,食后不困,大便成形。
筆者在臨證應用麥芽時(shí),或生用,或炒黃用,或炒焦用,或生炒同用,其主治作用不一樣。在劑量上,小則5~10克,中則20~50克,大則約300克,其適應證迥然不同;在組合上,麥芽的作用有時(shí)稍顯“力薄”,在臨床應用時(shí)要因人、因病、因位、因證遣藥,配伍組方,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其功效;在煎煮上,或單煎,或泡茶,或與其他藥物同煎,其不同的有效成分隨著(zhù)煎煮方法的不同而釋放入液,但療效相同。
?。ㄗ髡邽閲t大師,從醫近70年,擅長(cháng)運用針藥治療各科疾病,在臨床上對麥芽的應用得心應手)